We People《東西名人》 藝廊專訪-藝術與異數
藝術與異數
吳黃瀞誼|田奈藝術主理人
從台北大直的一級藝廊戰區轉戰至台中海線,田奈藝術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,在主理人 Gin吳黃瀞誼的帶領下,捨棄傳統以實體交易為主的模式,轉而以網路作為平台,將視野擴展至全球市場,成為藝廊界少有「經營異數」。
最早起步於台北大直的10 坪空間,田奈藝術如今以台中為基地,將藝廊設在海線重劃區中,成為當地少有的藝術空間。主理人吳黃瀞誼憑藉著身為女性以及台藝大美術系歷練的藝術眼光,還有所觀察到的全球藝術藏家習慣,她選擇不繼續在傳統的實體交易中拼搏,而是順著疫情當時的全球封鎖局勢,將戰場轉朝線上展覽、跨界合作以及網路交易邁進。只是,田奈藝術在美國藝術平台Artsy 上的活躍,卻也引來了國際詐騙組織的覬覦。
網路藍海開闢一片天
早在許多傳統畫廊對線上交易心存疑慮時,田奈藝術便率先跨入數位領域。Gin 坦言,當時並非出於華麗的策略,而是資源有限下的務實選擇:「既然沒有龐大的資金支援,也沒有收藏家人脈,我只能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。」於是她把作品放上國際平台Artsy,希望讓更多人看見。短短兩年,田奈在 Artsy的點閱率躍升至全球前段名次,甚至受邀舉辦專場拍賣,為藝廊累積了龐大的海外藏家名單。她笑說,正是這些「看似笨拙的嘗試」,一步步把田奈帶出了台灣,推向世界舞台。
國際詐騙讓她夜不成寐
風光站進藝術市場的目光焦點,卻也引來了國際詐騙,「這件事情大約困擾了我一年多,幾乎每個晚上都無法睡覺,因為時差的關係,我必須要時刻清醒以阻止國外藏家匯錢到詐騙集團的帳戶。」Gin 回想起那段與詐騙集團攻防的日子,是由無數個失眠甚至不敢睡的夜晚堆疊而來。最害怕突然收到查詢收帳的簡訊,「所以那時候我必須半夜待命,馬上告訴客人不要匯款,立刻去銀行把帳戶停下來。」看似輕鬆、簡單、節省營運成本的網路經營,再加上客群多以國外藏家為主,因此必須承受著比傳統交易還要高的風險。至今,Gin 仍舊會不斷提醒藏家們「匯款前要細察」、「田奈只有單一台灣帳戶」,親力親為,以維護好不容易擦亮的招牌。
女性視角下的敏銳眼光
身為女性主理人,又畢業於台藝大美術系,Gin與生俱來的藝術觀察敏銳度,也成為田奈藝術穩定成長的關鍵。她始終認為:「藝術應該充斥在生活中,而不是被束之高閣於白色方盒裡。」因此所合作的藝術家與藝術作品,多半與街頭藝術有關。她以波蘭藝術家Igor Dobrowolski 為例,作品聚焦於人權,特別是兒童人權,更為此走上街頭,並號召全球藏家共同參與公益,替遭受戰火波及的孩童重建心靈。「仔細觀察可以發現,藝術家使用發亮的媒材創作,作品還有小孩的塗鴉,將格局放到社會、國際乃至於戰爭議題,使作品具有更深遠的公共性與價值。」
話音剛落,她再度將目光移至Van Ray 的作品繼續講解:「而Van Ray 的作品,則是將古董收藏與街頭符號融合,形成獨特的創作語彙。他常以19 至20 世紀初的古董鐵件為基底,貼滿真鈔後,再繪製上你我熟悉的卡通符號,乍看充滿潮流感,實則隱含諷刺意味。他希望觀者思考『我們究竟該擁抱金錢,還是時間?』這些作品會隨著鐵件的鏽蝕而逐漸改變,因此不再是靜止的物件,而是有生命的作品。」令人期待的是,Igor Dobrowolski 與Van Ray 的創作,也會展出於這次ART TAIPEI 2025 的田奈展位上,藝術家VanRay 本人更會親自飛來台灣參加這場藝博盛會。
藝術與生命歷程的連動
與這些具有社會意識的藝術家合作,並非偶然,而是來自 Gin 獨到的藝術識別與敏銳度。她挑選藝術家時,不僅注重作品形式,更會回溯其長達十年的創作脈絡,觀察其情感與創作狀態是否穩定。對她而言,作品與生命歷程從來不可分割。也因此,田奈所代理的藝術家,往往能展現超越潮流的厚度與持久性。展望未來,田奈藝術將與即將落成的台中海線蔦屋書店合作,開闢第二處據點,讓她的經營觸角持續延展,走入更多公共生活場域,實現「藝術融入日常」的理想。